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 > 正文

前世今生|华夏基金:26载的风云激荡与坚守

  • 职场
  • 2025-02-25 22:18:05
  • 6

专题:新浪仓石基金研究院

  编者按:公募基金即将跨入27周年,回顾过去26年历史,华夏基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不仅在于其规模和业绩的领先,更在于其在创新、引领、突破和国际化等方面的卓越表现。它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公募基金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内走向国际的缩影,是行业发展的生动注脚。

  01 初创期:奠基与启航(1998 - 2005 年)

  华夏基金成立于1998 年 4 月 9 日,是证监会批准的基金业第一批试点公司(俗称“老十家”)之一,总部设在北京。由华夏证券有限公司、北京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科技国际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注册资本 7000 万元。作为中国基金行业的拓荒者,华夏基金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开启了规范化、专业化资产管理的新篇章。

  然而,初创期的华夏基金面临诸多挑战。当时,中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环境不成熟,投资者对基金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限,基金管理行业整体经验匮乏,上市公司抵触公募调研,市场上庄家炒作之风盛行,这使得华夏基金在开展业务时面临重重阻碍。

  2000 年,《财经》杂志发表的 “基金黑幕” 一文,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基金行业掀起轩然大波。文章揭露了基金交易中存在的操纵市场、对倒等违规行为,引发了市场对基金行业的信任危机。尽管华夏基金并未直接卷入该事件,但整个行业的声誉受损,投资者信心受挫,华夏基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基金销售陷入困境。

  2002 年至 2005 年,华夏基金又遭遇股东层面的变动。发起股东华夏证券因 “挪用客户保证金” 一案受到监管处罚濒临破产,在清算中将华夏基金的控股股权转让,中信证券间接成为控股股东。2005 年 5 月,华夏基金管理的 301 社保专户因业绩排名落后被中止,这对公司的声誉和业务发展造成了严重打击。面对这些困境,华夏基金积极调整策略,在时任总经理范勇宏的领导下,开始探索适合公司发展的道路,为后续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在此期间,华夏基金在产品创新上取得突破:1998年发行首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兴华”,规模20亿元,成为当时市场标杆。2001年推出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夏成长混合”,是国内第一批开放式基金,开启公募基金新时代。2004年发行国内首只ETF产品“华夏上证50ETF”,开创中国指数化投资的先河。

  02 黄金发展期:崛起与辉煌(2006 - 2013年)

  2006 年,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上证指数从年初的 1161 点一路飙升至年末的 2675 点,涨幅超过 130%。2007年, 大牛市,上证指数大涨,收于5261.56点,全年最高触及6124.04点,这一个单边暴涨市,至今记录依然无法被打破,股价百元成为寻常,。华夏基金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市场机遇,在创始总经理范勇宏的带领下,实现了业绩和规模的双丰收。王亚伟打响名号,被称为“公募一哥”,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混合基金在 2006 年、2007 年及 2009 年,净值增长率都大于 100%,且 2008 年的业绩位居公募行业第二位 ,成为中国第一个为基金持有人带来超过 10 倍收益的基金经理。

  除了王亚伟外,华夏基金还培养出了江晖、刘文动、孙建冬、胡建平等众多明星基金经理,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华夏基金旗下的多只基金业绩表现优异,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和资金流入。2007 年,华夏基金的资产规模一举突破 2000 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这一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 2013 年。

前世今生|华夏基金:26载的风云激荡与坚守

  在产品创新方面,华夏基金持续发力。2004年发行国内首只ETF基金——华夏上证50ETF,填补国内ETF市场空白;2009年发行华夏沪深300指数基金,短短 3 天就募集 247 亿元,彰显了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市场影响力。2012年推出首只跨境ETF——华夏恒生ETF,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境外市场的便捷渠道;2014年发行首只港股通ETF——华夏沪港通恒生ETF,进一步丰富了跨境投资产品体系。

  在这一时期,华夏基金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行业地位日益稳固,成为了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的领军企业。其成功的关键在于抓住了市场机遇,通过打造明星基金经理、创新产品体系和优化投资管理,实现了业绩和规模的快速增长,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03 调整转型期:挑战与变革(2014 - 2018年)

  2012 年,王亚伟转战私募,范勇宏退出管理一线,这两大关键人物的变动,给华夏基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王亚伟作为 “公募一哥”,其投资风格独特,业绩表现卓越,在投资者心中拥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他的离开,使得华夏基金失去了一面旗帜,众多投资者对华夏基金的信心受到影响,大量资金随之流出。

  范勇宏作为华夏基金的创始总经理,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领导作用。他的退出,使得公司的管理和战略方向面临调整。新的管理团队需要时间来适应和磨合,在这个过程中,公司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与此同时,以天弘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基金迅速崛起,对整个基金行业的竞争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弘余额宝的成功,让其他基金公司纷纷效仿,货币市场基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华夏基金在货币市场基金领域的布局相对滞后,未能及时抓住这一市场机遇,市场份额逐渐被竞争对手蚕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华夏基金的市场份额下滑,总规模排名也逐渐跌落。到 2018 年,其总规模排名已经降至第九位,曾经的行业霸主地位受到了严峻挑战。

  在这个期间,华夏基金被调查出“老鼠仓”行为在任和离任员工约6人至7人,成为当时华夏成牵涉人数最多的基金公司。华夏基金原基金经理罗泽萍、刘振华,于2011年就离开华夏,出任天弘基金总经理的郭树强也被牵入其中。后续2024年王亚伟被带走调查,市场猜测或与之有关。

  除了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这一时期华夏基金还面临着其他挑战。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基金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对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华夏基金在这些方面的优势逐渐减弱,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自身的业务结构和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04 复苏增长期:重塑与突破(2019 年至今)

  2019 年之后,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回暖以及公募基金行业的快速发展,华夏基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借助行业火热的 “吸金效应”,以及公司在 ETF 产品线的大规模布局,华夏基金成功重返万亿规模,资产规模进一步增长至 1.03 万亿元 。此后,其总资产持续稳健增长,截至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华夏基金母公司管理资产规模为2.46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为 17,949.97亿元。

  在这一时期,华夏基金继续发挥其在 ETF 领域的优势,不断丰富 ETF 产品线,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 ETF 产品,如华夏创成长 ETF、华夏中证 5G 通信主题 ETF 等,这些产品紧密跟踪市场热点,满足了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投资者的青睐。华夏创成长 ETF 以创成长指数为跟踪标的,通过叠加 “成长” 和 “动量” 两大因子构建选股模型,筛选出符合高成长、高弹性特征的优质股票,成立以来净值增长率达到 150.10%,年化回报高达 34.82%,不仅领跑全市场 ETF,并且战胜了 90.4% 的主动权益类基金。

  随着 ETF 市场的快速发展,华夏基金的 ETF 管理规模和市场份额也不断提升。根据 Wind 数据,2020 年 - 2024 年第四季度,华夏基金 ETF 产品数量从 33 只增长至 94 只,资产净值从 1899.68 亿元大幅增长至6,581.66亿元 。截至 2024 年四季度末,华夏基金旗下的权益 ETF 管理规模已突破 6500 亿元大关,且其年均规模已连续 19 年稳居行业榜首,成为国内最大的指数供应商。华夏基金在 ETF 领域的领先地位,不仅得益于其先发优势和持续的产品创新,还得益于其强大的投研团队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优质的投资服务和稳定的投资回报。

  除了 ETF 业务,华夏基金在其他业务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主动权益投资方面,公司不断加强投研团队建设,提升投研能力,旗下部分主动权益基金业绩表现优异。在固定收益投资方面,华夏基金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团队,在债券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业绩,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健的固定收益产品。华夏基金还积极拓展海外业务,推出了一系列跨境 ETF 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投资境外市场的便捷渠道,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国际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024 年,华夏基金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增长,营业收入达到 80.31 亿元,同比增长 9.61%;净利润为 21.58 亿元,同比增长 7.2% ,成功摆脱了此前连续两年业绩下滑的局面,经营业绩重回增长轨道。在管理资产规模方面,到 2024 年底,母公司管理资产规模更是达到 2.46 万亿元,创下成立以来新高,非货币管理规模迈上万亿元大关,为 11777 亿元,较二季度末增长 23.75%,位列行业第二位。

  05 高管与团队:掌舵者与驱动力

  在华夏基金的发展历程中,高管团队的稳定与变革对公司的战略方向和业务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自 1998 年成立以来,华夏基金经历了多位高管的更替,每位高管都在不同时期为公司的发展贡献了独特的智慧和力量。

前世今生|华夏基金:26载的风云激荡与坚守

  公司首任总经理范勇宏在华夏基金的初创期和黄金发展期发挥了关键作用。在他的领导下,华夏基金在市场开拓、产品创新和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使公司从一家初创的基金公司发展成为行业的领军企业。他的领导风格和战略眼光为华夏基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任职期间,华夏基金抓住了市场机遇,实现了业绩和规模的快速增长,成为中国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2013 年,杨明辉出任华夏基金董事长,开启了公司发展的新篇章。在他的领导下,华夏基金在巩固传统业务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创新业务,加强国际化布局,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他推动公司在 ETF 业务、跨境投资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使华夏基金在行业内保持领先地位。在他的任期内,华夏基金有高潮有低谷,整体看资产管理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线日益丰富,投研能力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在其任职期间,总经理有滕天鸣,和汤晓东,任职2年多,之后2018年李一梅上任,坚定布局ETF业务,在各业务方面稳健发展,带领华夏基金由行业第九重回行业第二。

  2023 年 9 月,张佑君接任华夏基金董事长,为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方向。他在金融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行业资源,他的加入有望推动华夏基金在业务创新、数字化转型和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作为中信证券的资深老将,他在中信证券担任多个重要职务,积累了丰富的资管管理经验,他的到来为华夏基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高管团队,华夏基金的投研团队也是公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投研团队是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华夏基金一直注重投研团队的建设和发展。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华夏基金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经验丰富、专业素质高的投研团队。团队成员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和金融机构,具备丰富的投资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够为基金的投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基金经理方面,华夏基金培养和拥有了多位明星基金经理,他们在不同的投资领域和市场环境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投资能力和业绩表现。除了前文提到的王亚伟,还有江晖、刘文动、孙建冬、胡建平等。江晖在投资中注重价值挖掘和风险控制,他管理的基金在市场波动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定的收益。刘文动擅长宏观经济分析和行业配置,他的投资决策能够紧跟市场趋势,为投资者带来了良好的回报。孙建冬在成长股投资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他挖掘的许多成长股都实现了大幅上涨,为基金净值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胡建平在固定收益投资领域经验丰富,他管理的债券基金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声誉,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健的收益。这些明星基金经理的成功,不仅为华夏基金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声誉,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和信任华夏基金。

  随着公司的发展,华夏基金的基金经理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根据 Wind 数据显示,2024 年12月,华夏基金近一年新聘 15位,离任6位,目前仍有 126位基金经理,在基金公司中排行第一 。基金经理人数的增加,反映了公司业务的不断拓展和投资管理能力的提升,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前世今生|华夏基金:26载的风云激荡与坚守

  在投研团队的建设上,华夏基金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机制。公司通过内部培训、外部交流、项目实践等多种方式,提升投研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公司还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投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投研团队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华夏基金采用 “以老带新” 的培养模式,投研人员要经历从普通研究员到主力研究员,到主管研究员,再到基金经理助理,然后到基金经理的过程。对于一些大型基金,还推行主基金经理带分盘基金经理的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保证了投研团队的质量。

  结语:26年间,华夏基金股权结构从本土券商“三足鼎立”,到中信证券控股、外资与员工多元参与,每一步变更都紧扣中国资管行业开放与创新的脉搏。“中东土豪”卡塔尔投资局计划收购华夏基金10%股权还在流程之中,待股权变更正式批复,华夏基金有望迎来中东资本入局。

  从1998年拓荒中国公募基金业,到如今管理规模近2万亿的资管巨头,华夏基金凭借产品创新、投研实力与战略前瞻性,始终站在行业潮头。未来能否在财富管理新时代续写传奇,值得期待。

  (本文Ai辅助,根据wind数据和基金公告整理而来,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