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 正文

科净源从“明星股”到“问题股”:上市仅20个月即遭立案调查

  • 房产
  • 2025-04-07 15:12:04
  • 13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2023年8月11日,科净源(维权)以“水环境治理领军企业”的光环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发行价45元/股,募集资金7.71亿元,上市首日股价一度冲高至128元/股,市值超40亿元。然而,这场资本盛宴仅持续了20个月便宣告崩塌。2025年4月3日,科净源公告称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成为创业板注册制下最快“暴雷”的上市公司之一。

  业绩变脸速度创纪录

  上市当年(2023年),科净源营收同比暴跌31.3%至3.02亿元,归母净利润仅1940万元,同比骤降77.53%;2024年业绩进一步恶化,前三季度营收1.73亿元(同比-32.55%),归母净利润亏损3890万元,同比下滑195.73%。这一“断崖式”下滑与招股书中“业务规模持续增长”“盈利能力强劲”的表述形成鲜明对比,被市场质疑为“带病上市”。

  核心业务全线溃败

  科净源主营水处理产品、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及运营服务,但三大业务板块均陷入困境:

  水处理产品:2023年毛利率从50.26%骤降至40.76%,主因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战;

  综合治理项目:2024年存量项目回款周期延长至平均3.7年,应收账款占营收比例高达379%;

  运营服务:2024年上半年新增订单同比下降68%,市场份额被北控水务、碧水源等龙

  连环暴雷:信披违规、财务造假与资金链危机

  1. 信披违规:子公司“暗箱操作”引爆监管雷

  此次立案调查的核心导火索,系全资子公司北京科净源设备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下称“安装公司”)在2023年12月至2024年3月期间,未经审批为第三方债务提供银行存单质押担保,涉及金额未披露但触发强制平仓风险。更严重的是,该违规行为在2024年9月已被深交所通报批评,但公司未及时整改,直至2025年3月才解除质押,暴露内控体系形同虚设。

  2. 财务数据“三宗罪”

  收入跨期调节:2023年第二季度确认收入占比达全年52%,涉嫌将2024年订单提前计入;

  坏账计提不足:2024年三季度末应收账款6.56亿元中,63.3%账龄超1年,但计提比例仅23.2%(行业平均35%);

  存货跌价风险:2024年一季度末存货5417万元,其中发出商品占比78%,但未计提任何跌价准备。

  3. 现金流枯竭与募资滥用

  2023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1.84亿元,2024年一季度进一步恶化至-0.57亿元,但同期资本开支却高达1.2亿元。更令投资者愤怒的是,原计划投资3.5亿元的“北京总部基地项目”因“宏观经济影响”延期至2026年,但募集资金账户中4.2亿元已转为理财。

  解剖“暴雷基因”:从战略失误到治理失灵

  1. 战略定位偏差:重营销轻研发

  科净源上市后研发投入占比不足3%,远低于行业均值6.8%,导致技术护城河薄弱。其核心产品“速分生物膜技术”专利有效期仅剩2年,而竞争对手碧水源已布局纳米膜等新一代技术。与此同时,销售费用率却从2021年的8.7%飙升至2024年的15.2%,折射出“重渠道轻创新”的畸形模式。

  2. 公司治理乱象:家族控股与高管套现

  实控人葛敬家族(持股30.78%)长期把控董事会,上市后三名独立董事均无环保行业背景。2024年2月,总经理李崇新“蹊跷”降职为副总经理,被外界解读为业绩暴雷前的“金蝉脱壳”;同期财务总监赵雷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套现1200万元,均价较发行价折价60%。

  3. 行业周期与政策退潮

  水环境治理行业高度依赖政府PPP项目,但2024年财政部叫停多数地方隐性债务项目,导致行业新签合同额同比下降41%。科净源未能及时转型市政污水运营等现金流稳定的业务,反而逆势加码高风险EPC项目,最终陷入“接单即亏损”的恶性循环

有话要说...